当前位置:非物质文化遗产

薅草锣鼓

详细内容

发布时间:2019-10-21 编辑:伍开勇 陈曦 点击量: 点赞量:352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2qQe4vPHYLlWNx9InLi7HQ

文化传承—
《薅草锣鼓》  带你回味四川特色
 
 
  《薅草锣鼓》又名《锣鼓草》、《撵草歌》,是巴渠大地上薅草时节,以锣鼓伴奏的传统民歌演唱形式。地处川陕交界的万源,几千年来农民采用的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。由于山高水远,幅员辽阔,地处偏僻,农忙时节,农民们经常以换工互助的形式春种秋收。特别是春夏之交的除草,换工互助,突击劳动显得更为必要,这种集体薅草,人员众多,配以锣鼓喧天的民歌演唱,可以加快劳动进程,鼓舞劳动热情,使人们在愉快热闹中进行体力劳动,《巴州志》载:“康熙.雍正年间,巴以春田插秧,选歌郎二人,击鼓鸣锣,放陇上曼声而歌,更唱迭和,丽丽可听,使耕者忘其疲,以齐功力”。《薅草锣鼓》可能起源于我国以前的西周,《周礼.春官》载:“击土鼓以乐田”。
    薅草锣鼓的过程为出工、薅草、收工。清晨,一群薅草的人在歌郎的吆喝下上坡除草,到了地里,薅草的人排好阵势,歌郎在锣鼓的伴奏下就开始唱歌,歌词没有固定的内容,全凭歌郎即兴创作,既有古代历史故事,也有现实生活内容,唱词大多押韵上口,特别是针对薅草过程中的唱词非常鲜活,有对薅草积极的人的表扬,也有对出工不出力的批评,这些唱词极大地激发了薅草者的劳动积极性。薅草结束后,人们在歌郎的歌唱中收工回家,整个薅草过程结束。
薅草锣鼓的基本特征为▼
    1.薅草锣鼓主要以锣鼓伴奏,演唱者叫“歌郎”,一人领唱,众人和帮。主要声腔有散板,慢赶牛,排歌,以及各地的流行小调。
    2.万源的薅草锣鼓分为南北两大派,草坝、河口的是南派,井溪、旧院、大竹河的是北派,曲调结构相同,音调不同,北边的多接近陕南、湖北、西北地区流行的民间小调,南边的多接近于巴渝小调。
    3.其唱词不固定,可以由歌郎随物起兴,即兴演唱。《薅草锣鼓》是一种说唱形式的曲调,擅长表现民间故事,也有即兴式的曲艺演唱特点,曲调优美流畅,具有典型的大巴山民间音乐特点。由于时代的发展,现在这种换工互助的大型劳动场面已经很少了,这种用锣鼓和歌唱促进薅草的劳动形式已经很少见了,这种活跃在大巴山地区的民间音乐极度濒危,正在走向消亡。
 
 
 
 
 

联系我们

  • 联系电话:0818-8623908
  • 传真 : 0818-8623908
  • 邮箱:
  • 地址:太平镇长青路109号

Copyright © 2015-2016 万源市文化馆(万源市美术馆) 版权所有

联系电话:0818-8623908

传真:0818-8623908

地址:太平镇长青路109号

备案号:蜀ICP备2002389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