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非物质文化遗产

传统装裱手艺申报非遗保护

详细内容

发布时间:2015-04-24 编辑:dede58.com 点击量: 点赞量:0

记者日前走进市区桥西街道桥子头巷道15号,这里坐落着苏裱师傅王伟华的工作室——— “琦云阁苏裱字画”。据了解,王伟华一家五代从晚清时期开始都以装裱为生。目前,这项传统手工艺在我市正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威胁,手艺传承刻不容缓。

现状

徒弟因坚持不下去而离开

记者走进王伟华的工作室时,他正出去“收货”(拿客人的书画回来装裱),王伟华的妻子于是不得不为丈夫分担一些工作量。在2.5米长、1米多宽的桌子上, 王伟华的妻子站在旁边忙个不停:细心地为托好底的书画边扫上自制的浆糊,之后,就娴熟地将凌绢一段段地贴上……“阿华(王伟华)的徒弟都因坚持不下去离开 了,我就算是他的女弟子了。”王伟华的妻子边干活边打趣地对记者说,她嫁进王家后,耳濡目染地成了“半个行家”。

期望

手艺获社会重视得以传承

王伟华告诉记者,苏裱这门手艺工序不多,就8~10项左右。新书画作品通过装裱,能张挂欣赏;历代苏裱妙手,有一套修复古旧书画的特殊技艺,一幅书画,即使支离破碎,折皱残缺,一经装裱,可起死回生,因此苏裱有 “书画郎中”的赞誉。

说到惠州装裱行业现状,干了30多年的王伟华认为有喜亦有忧。喜的是,现在文化市场繁荣起来了,很多人都喜欢创作并装裱书画,装裱市场重新活跃起来;忧的 是,现在我市从事装裱业的几乎都是外省人,而且很多人是用机器装裱,其效果与手工装裱相差甚远。“机裱最快两个小时就好,手工装裱要晾晒,最快也要3天。 机裱的画心因受热贴膜,不能再取出来;如果书画发霉,就不能翻裱了。”王伟华说。

“其实用心学,灵活的人可以在一个月内基本掌握手工装裱的大致工序。但要学精,还是要三五年。”王伟华叹息道,现在很少人愿意长时间呆在屋子里做这门细致活儿。“以前我们王家整个家族都以装裱为生,现在我的孩子都对装裱一窍不通,他们对装裱没兴趣。”

王伟华深爱苏裱这门手艺,自己也曾到有关部门申请,希望手艺得到社会重视,得以传承下去。“没有历史,就没有文化,也没有精神。我们不断加大对辖区历史古 迹、历史文物的保护,广泛搜集、深入整理、充分挖掘桥西历史文化的核心资源。”桥西街道办事处主任刘月娟告诉记者,去年,为更好地保护与推广装裱文化,桥 西街道办事处正式为惠州装裱这一传统艺术申报区、市两级非遗保护,让这门民间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。

联系我们

  • 联系电话:0818-8623908
  • 传真 : 0818-8623908
  • 邮箱:
  • 地址:太平镇长青路109号

Copyright © 2015-2016 万源市文化馆(万源市美术馆) 版权所有

联系电话:0818-8623908

传真:0818-8623908

地址:太平镇长青路109号

备案号:蜀ICP备20023891号-1